图片的后期处理
视觉传播学者保罗.梅萨里指出,人们习惯从有限的视觉证据中暗自进行概括,也就是说,人们认定自己在屏幕上或者出版的照片中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这一形象所指称的广泛现实世界中的典型代表。但是,传播者有选择的展现可能完全是一种欺骗,这就造成在视觉真相和假象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灰色区域。
在胶片时代,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现场的真实,图片编辑不是只看摄影记者挑选出来的有限作品,而是要浏览他的所有原始作品,从而体会事件现场的真实状况。为了更方便图片编辑观看,摄影记者会把自己拍摄任务的全部底片制作成小样,也就是通过接触印相的方法把所有的照片都印出来,大小和底片一样。随后,图片编辑会拿着放大镜非常认真地查看每一张照片,从小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摄影师如何选择、如何等待瞬间,甚至如何摆布被摄对象都可能被发现。图片编辑不但可以根据小样中形成的情景来还原拍摄现场的气氛,从而给摄影者以指导,还能够从中选出更加合适的照片。
在小样展示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和摄影师达到全面接触,在照片的彼此联系中解读照片存在的意义,而不是进行孤立的解读,这正是小样存在的本质意义。但是数码时代颠覆了传统。底片这一原始档案的清失让印制小样已经成为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且摄影师一边拍边删除,随后还会在电脑里再进行编辑,最终可能仅仅挑选几张他觉得中意的照片发送给图片编辑。这使得图片编辑和摄影师之间通过原始照片建立起来的联系断裂了。摄影记者自己进行后期处理的方法并不利于把最佳的照片挑选出来,他对自己的照片有特殊的感情,在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较为强烈的主观主义。
因此,虽然在数码时代,摄影记者也最好养成制作小样的好习惯,可以利用一些软件轻松地把自己拍摄的全部照片制作成电子小样,这样不但可以形成每次拍摄任务的索引,以后观看时不必浏览全部照片,同时也有利于图片编辑进行编辑。即使不制作小样,摄影记者也应该尽可能保持自己拍摄结果的原始特征,不要轻易对照片进行剪裁,不要作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这些步骤都应该等到图片编辑挑选出照片之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