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通山海情 “智”绘富民路 外国语学院实践队赋能三明乡村振兴

院校:福建江夏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10 10:32:17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奉献中淬炼成长、勇当先锋,7月8日至10日,外国语学院“‘语’通城乡资源汇,‘智’绘乡村新画卷”实践队师生前往三明市沙县区、泰宁县和将乐县,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魂、以调研为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用青春书写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观小吃守正创新,悟富民产业要诀  实践队首站来到沙县小吃科技馆、民俗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对话与产业文化寻根之旅。科技馆内,看着各种可视化数据生动展现沙县小吃从街头小摊到国民品牌的华丽蜕变,队员们按下快门,记录这一传奇跃迁。置身民俗馆的古朴街巷与复原灶台旁,实践队员通过互动装置亲手体验擀皮、调酱、汆烫等工艺。一捏一拌之间,百年匠心沿着掌纹鲜活传递。大家认识到,沙县小吃以“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为方向,坚持守正创新,不断“破圈”,生动诠释了传统产业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解读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鲜活样本。

    实践队员现场拍摄了“青马学员说”视频,并配上中英双语字幕。沙县小吃传奇背后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故事,正由新一代青年接续向全世界讲述。

    访红色文化印记,铸青年信仰根基

    八闽大地,历史文化厚重隽永,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杨时纪念馆,实践队员系统学习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同时也是“程门立雪”主人公、“闽学鼻祖”——杨时的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感受其宗师风范、家国情怀、清廉品格与治家智慧。移步至将乐县博物馆,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筹粮济民日记和复原的战壕场景……师生们屏息凝神,深切体悟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红色信仰的温度直抵心扉。这堂生动的理想信念与廉洁修身课,让全体队员灵魂深处受到触动、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思想根基更加牢固、奋斗决心愈发坚定。

    察生态治理蝶变,探绿色发展新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泰宁县以生态为笔、以绿色为墨,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实践队走进泰宁,以青年视角探寻水系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创新融合路径。

    治水兴旅,红绿交织焕新生。在大田乡“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现场,实践队员采取实地考察、资料学习和访谈交流等方式,梳理了项目的创新举措和阶段性成果,并形成调研报告。队员们随后步入大田乡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开展沉浸式学习,聆听红色故事,切实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大田乡创新性地将水系治理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构建“红色研学+水上游赏+乡村体验”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这种“红绿融合”的发展模式,既改善了农村水生态环境,又激活了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社情教育课,激励着自己将专业知识融入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为讲好中国乡村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融协同创新思维,助文旅提质升级

    在上青乡崇际村村委会,实践队员们与乡党委宣传委员戴磊就《上青乡研学手册》的优化和《泰宁县高校社会实践指南》的迭代升级展开了一场富有成效的“头脑风暴”,围绕路线规划、内容编排、文化挖掘和特色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此外,队员们充分发挥外语专长,翻译部分文旅宣传标语和手册内容,为泰宁县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提供语言支持。依托校地共建,实践队在为当地文旅和研学产品的提质升级贡献青年智慧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既展现出高校服务地方的担当,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有助于达成多方共赢。

    

    展双语青春风采,映美丽乡村画卷

    实践队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紧密结合,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乡村国际传播。队员们为泰宁县大田乡、上青乡和将乐县常口村等地制作多支“美丽中国”原创短视频,以生动画面和外语旁白展现中国乡村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智慧。“‘三下乡’+专业竞赛”的双轮驱动,使得实践队员既提升外语表达能力,又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真正实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播绿色希望火种,树文明时代新风

    乡村振兴,教育为基。实践队员们怀揣热忱走进上青乡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精心设计了一堂充满温情的绿色梦想主题课。课堂在生动的故事中展开,大家向孩子们讲述家乡河流的故事,引导一个个小脑袋思考“我们能为小河做什么?”小朋友们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我家就在河边,我要好好保护它”的童真承诺,流露出最质朴的乡土情怀。  课程尾声,一场温馨的授带仪式在教室内营造出令人感动的氛围。鲜红的志愿者绶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希望的纽带,将大学生们的热忱与小朋友们的纯真紧紧相连。这一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使命完成了一场温暖的接力。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明火种的播撒。当孩子们骄傲地挺起胸脯,实践队员们看到,一个个爱河护水意识开始萌芽的环保小使者,必将在今后的日子里持久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实践队队长陈雨欣表示:“这次‘行走的思政课’让我明白了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鲜活场景组成的多彩画卷。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通过语言架设桥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中国乡村的振兴足音。”

    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学子将把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学习和工作动力,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成果转化,积极参与“挑战杯”竞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活动,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以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书写挺膺担当、奋勇争先的青春篇章!

    信息来源:福建江夏学院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