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成功承办医学教育论坛(2025)“学业考核的创新与实践”分论坛

院校:中国医科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14 10:01:50


    7月25—2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指导,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杂志、CCMTV临床频道协办的“医学教育论坛(2025)”在北京召开。我校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同承办医学教育论坛(2025)“学业考核的创新与实践”分论坛。

    本次论坛主题为“新范式 新挑战:数智赋能·融合发展”,来自18个国家/地区,230余家院校机构共2000余名专家学者、教育教学管理者及师生共同参会。

    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与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医学教育数智化创新发展联盟”和“中国医学教育数智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本次论坛开幕式启动签约、受聘仪式。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启动“医学教育强师计划”并举行首批医学教育强师计划区域中心及师培基地授牌仪式。

    我校承办的“学业考核的创新与实践”分论坛以专题报告、圆桌研讨、获奖论文口头报告及实践案例分享等形式展开。近200师生参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晋,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迟宝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建辉,佳木斯大学原党委书记邱洪斌,齐齐哈尔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赵光,锦州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丁维光,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勤,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曹德品,中国药科大学原副校长姚文兵,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汪玲,南方医科大学原副校长文民刚,重庆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邓世雄,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朱雪波,广州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建华,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卢德成,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凯伦·格雷厄姆,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副院长刘丹青,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阿娜,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展研究部处长温吉元、副研究员张泉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厉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李海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红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育处处长齐建光,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建鹏,复旦大学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向阳出席分论坛。

    杨晋副总编辑以《人工智能时代医学教育评价改革与题库建设》为题作报告。报告从医学教育模式变化切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教育“六力”,阐述医学教育向胜任力导向转变的趋势,深入探讨评价改革方向,介绍人卫社题库建设实践,强调依托技术实现评学融合与创新。

    刘丹青教授以《面向未来医疗团队的创新评估策略》为题作报告。报告指出跨专业协作是未来医疗的核心,同时强调了协作型医疗对医疗团队与患者的积极意义。

    曲波教授以《医学教育考试命题的创新和实践》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全球教育评价改革的四代发展历程及范式变化,阐述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在医学教育评价方面的改革实践与未来方向。

    李海潮教授以《基于院校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衔接的准入考试思考》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我国医学毕业后教育双轨制,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问题,对比国内外医学毕业及准入标准,分析我国现行考试的情况,探讨衔接的准入、考试考量因素及未来趋势,强调以胜任力为导向强化衔接。

    刘红云教授以《超越结果评价:计算机交互式过程测评的发展与应用》为题作报告。报告介绍了该测评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分析其核心素养的复杂性及传统考试的局限性,介绍了过程测评的理论方法进展。

    凯伦・格雷厄姆教授以《C25:面向21世纪的卫生保健课程设计》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教育战略与课程改革。该改革以螺旋式课程整合多领域知识,强化团队合作与模拟教学,建立渐进式评估体系,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技能、应变能力与领导力,进而应对人口变化和AI带来的挑战。

    厉岩研究员以《OSCE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的应用》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发展历程,从2010年首届到2021年第十届的规模与变化,对比了赛道式和OSCE两种竞赛模式的优劣,强调OSCE的公平性与可靠性。

    张泉慧副研究员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数据分析》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医学水平测试的实施情况,涉及参与院校、考生规模等数据变化,从内容、内部结构、结果三方面验证其效度,分析了与执业医师考试等的关联并总结成效。

    郭建鹏教授以《基于学生学习经历调查的大学内部质量评估》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国内外大学生学习经历调查情况,介绍中国相关调查的类型及应用,展示了全国医学专业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医学生在环境评价、能力发展、就业等方面的特点。

    向阳教授以《临床思维的考核与探索》为题作报告。报告从医师资格考试中守好医生准入门槛、教学中指导学生提升思维、探索思维和方法学习三方面展开临床思维考核探索,提及考核难点及AI在辅助评价中的应用,强调多手段研究的重要性。

    齐建光教授以《胜任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题作报告。报告分享了胜任力导向医学教育中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施,从确定胜任力、选择评价方法、评估进展维度展开,介绍里程碑和EPA的应用,结合北大医院实践,强调体系建设需要管理层支持与理念革新。

    在圆桌研讨与交流环节中,马建辉教授、张勤教授、朱雪波教授、李建华教授和卢德成教授围绕全面推动新时代学业考核评价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他们共同探讨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五年来,医学院校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谈及各校在弱化GPA、强化过程评价等方面的做法,并回应学生功利化学习等现场提问。研讨嘉宾均表示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关乎教育强国建设成败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圆桌研讨与交流由卢德成教授主持。

    获奖论文口头报告及实践案例分享环节,由邱洪斌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冯雪梅以《基于PTA量表的医学功能学实验报告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为题;北京大学涂珺豪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本科病理学知识的准确性评估》为题;中山大学张俊隆以《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评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实践探索》为题分别进行汇报。

    在圆桌点评与交流环节中,邱洪斌教授、丁维光教授、曹德品教授、文民刚教授和邓世雄教授共同对上述获奖论文口头报告及实践案例分享内容进行点评,并围绕学业考核的核心价值、技术应用边界、评价体系构建、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未来展望。圆桌点评与交流由邱洪斌教授主持。

    经过本次分论坛的分享和讨论,各位医学教育专家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医学教育评价改革迫在眉睫。在人工智能时代,需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完善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借助技术创新,协同合作,不断探索实践,从而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中国医科大学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凝聚力量,共促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强基赋能。

    信息来源:中国医科大学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