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文化沃土 培育新时代“四能”良师

院校:长沙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1 10:56:14


    走进长沙师范学院徐特立纪念馆,一张泛黄的《毕业证书》静静陈列——这是1950年老校长为毕业生亲笔题写的寄语:“做人民教师,为人民服务。”七十余载光阴流转,这份红色初心正以系统化、创新化的方式在广大师生中焕发新生。2020年成立的长沙师范学院文学院,依托学校百年师范教育积淀,构建起“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近三年培养的毕业生中,有67.4%扎根乡村基础教育一线,书写着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教育篇章。

    铸魂:三维浸润构建育人共同体

    课程改革,红色基因深植教学全要素。文学院依托学校开发的《徐特立教育思想》等特色课程群以及《红色基因耀三湘》等校本教材,采用理论精讲和情境体验的教学模式,铸牢师范生扎根基层的教育使命与报国担当。充分发挥徐特立纪念馆、校史馆及数字化展馆的育人功能,打造了“特立广场—红色大道—校友楼宇—名师铜像”一体化沉浸式文化场域。通过红色实践基地,将徐特立教育思想、田汉国歌精神转化为128个教学案例,有机融入《写作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核心课程,厚植师生教育报国情怀。

    着力打造“四个一”工程。学院将“一口标准普通话、一笔好字、一手好文、一堂好课”立为人才培养特色品牌。自主研发的《书写训练手册》系统规范4500个高频汉字书写,《红色经典百篇》精选《可爱的中国》等经典作品,“300名篇背诵计划”和“百部经典研读工程”扎实推进。近年来,学生创作出《武陵山的晨读声》等182篇乡村教育主题佳作和7部红色微剧本。

    红色浸润,校地共筑育人立交桥。充分利用学校打造的大型民族歌剧《先生》,将徐特立教育思想转化为艺术载体。同时,学院与田汉文化园、沃园农场、岳麓区风景名胜区等地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打造行走的写作课,在创意写作实践中,学生以“红色故事记录者”身份开展创作,部分学生作品在纸质、网络媒体进行发表。其教学形式与成效得到校内外一致好评。学院还积极利用“三下乡”活动践行并赓续红色基因,比如在湘西永顺高坪乡实践基地,学生生动讲述徐特立“断指血书”的故事,让革命精神在山区孩子心中生根。

    质量闭环,建构动态优化的育人生态圈。一是教学科研团队合力,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院已经建设有多门省级一流课程和校级金课。二是构建“三维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学生从学校到职业领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对标师范认证和国家质量标准,构建起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有“三级公开课”制、“学生评课”制等;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督导和考核工作;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突出教育教学业绩;严肃学风,严格“八个率”要求(即上课出勤率、教材准备率、笔记记录率、课堂抬头率、师生互动率、作业完成率、考证通过率、考试诚信率),强化“学问思辨行”学风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联合用人单位参与质量保障工作,及时听取用人单位意见,跟踪反馈,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人才培养闭环。创新引入第三方评估,对毕业生开展五年追踪,将红色基因传承纳入评估维度。

    据悉,近年来文学院学生的普通话二甲达标率100%、三笔字优良率91%,学生剧本《浸润》也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竞赛一等奖。多年来为湖南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素质高、本领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优秀语文教师。

    赋能:“四位一体”能力锻造体系

    长沙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的“四位一体”能力锻造体系,形成了一套立体化、可持续的师范生培养机制。该体系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实践能力为培养导向,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与创新性实践路径,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胜任力。

    听说读写联动培养,构建能力成长生态系统。学院创新实施的“四维能力训练体系”,将语言能力培养贯穿于师范生成长全过程。在“每日晨读打卡”环节,通过语音矫正APP与AI智能测评系统,实现方言区学习者普通话水平快速提升;“每周书法展评”不仅依托数字临摹平台提升书写规范性,更将《红色诗词百首》作为硬笔书法必修内容,使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每月写作实训”中,通过“田野调查+文化创意”的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主题写作项目,汇编了《创意写作实践成果》集3册。将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标准引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形成“以赛促训、以训备赛”的良性循环。

    教学模式创新,构建“教—学—做”课内外互融共进教育新范式。一是教与学互融。以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为基础,聚焦学生专业素养,以“教”为抓手,抓“传授”环节,探寻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师生在课内的互动、互融、互惠。二是教与做贯通。以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为切入口,立足学生师范技能培养,以“学”为桥梁,抓“演示”环节,激发师范生身份潜能,实现由理论到运用的体验与过渡。三是学与做共进。以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环节为依托,立足未来职业身份,以“做”为驱动,抓“训练”环节,优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并进。

    动态发展跟踪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施的“五维成长档案系统”,涵盖职业认知、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成果、服务效能等维度,对毕业生进行长达五年的追踪培养。依托用人单位评价系统,动态调整实训内容。经过几年成长,毕业生大多由合格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

    辐射:写在湖湘大地的教育答卷

    “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有着教育者的情怀。”长沙县盼盼小学教务办主任在毕业生实习工作反馈中这样说道。用人单位100%的满意度,印证着育人模式的实效性。学院总结的“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体系正发挥其深远影响,“四个一工程”标准也已纳入学院主办的教师国培方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语’你同行”志愿服务实践队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抖音直播搭建起语言互通的桥梁,让湘西大山里的农特产品走向广阔市场,也让乡土文化借助规范语言焕发新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学院正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持续推进“红色文化+”的育人实践。正如文学院院长钟巧灵所言:“田汉先生说‘要把灵魂铸入教育的长河’,我们也要让红色文化的育人力量,既沉淀在图书文献里,更跃动在祖国需要的各条战线上,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卓越乡村教师,书写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长沙师范学院综合新闻 (来源:红网 通讯员 向勇燕 刘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