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函授专升本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公共组织行为学课学习内容

院校:湘潭大学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1-14 13:00:53


湘潭大学函授专升本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公共组织行为学课学习内容

以下是对湘潭大学函授专升本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内容的进一步详细阐述:

### 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
- **组织与组织行为**
    - **组织概念解析**: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标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如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组织的类型多样,按性质可分为营利性组织(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按规模可分为大型组织(跨国公司)和小型组织(个体工商户)。组织的功能包括整合资源、实现目标、创造价值等,它通过协调成员的行为和活动,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以高效的方式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等。
    - **组织行为内涵**:组织行为是指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组织绩效和效率的影响。它具有复杂性,因为个体差异、环境变化等因素使行为难以预测;社会性,个体行为受社会环境、组织文化等影响;动态性,随着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如性格、能力)、工作环境(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如层级制、扁平化)等。
-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 **人性假设解读**:
        -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满足于现状;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基于此假设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标准,用金钱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还有社会和心理需求,如归属感、友谊等;工作动机不仅受金钱驱动,还受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因素影响。对应的人际关系理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满足员工社会需求,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
        -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追求自我实现,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工作是人的天性,人们在工作中寻求挑战和成就感。与之对应的Y理论认为员工愿意承担责任,富有创造力,管理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性复杂多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方法。超Y理论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灵活运用多种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
    - **管理思想演变影响**: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假设的演变,反映了管理思想从简单、机械到复杂、灵活的转变。早期的科学管理注重规章制度和物质激励,后来的人际关系运动强调人际关系和心理需求,现代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的柔性管理,这些变化促使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策略,以适应不同人性特点和组织环境,提高管理效果。

### 个体行为与管理
- **个体心理与行为**
     - **心理过程影响**: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例如,员工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会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如果认为任务有价值、有挑战性,会更积极投入;反之,则可能消极怠工。管理者可以通过明确任务目标、提供反馈等方式,帮助员工正确认知工作。
        - **情感过程**:涉及情绪和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积极的情感如满意、快乐能提高工作积极性,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愤怒会影响工作效率。管理者要关注员工情感状态,通过良好的沟通、合理的福利待遇等,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
        - **意志过程**:指个体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过程。具有坚强意志的员工更能坚持完成任务,面对挫折不退缩。管理者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目标、提供支持和鼓励,培养员工的意志力。
- **个性心理特征影响**:
    - **气质**:如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爽,但易冲动;抑郁质的人敏感、细心,但情绪低落。不同气质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管理者要根据员工气质特点合理安排岗位。
     - **性格**:如外向型性格的人善于交往、反应敏捷,适合销售、公关等工作;内向型性格的人沉稳、细心,适合科研、财务等工作。性格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和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尊重员工性格差异,发挥其优势。
      -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如音乐、绘画、体育等特长。能力水平影响工作绩效,管理者要根据员工能力进行培训和岗位调整,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 **激励理论与应用**
 - **激励理论介绍**:
      - **内容型激励理论**: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递进。只有当低层次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高层次需求才会成为主导需求。管理者要根据员工不同需求层次,提供相应激励,如满足生理需求的薪酬福利、满足安全需求的职业保障、满足社交需求的团队活动、满足尊重需求的表彰奖励、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职业发展机会。
-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如薪酬、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其改善只能消除员工不满,但不能增加满意度;激励因素如工作成就、认可、晋升等,能真正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重视激励因素的应用,如给予员工挑战性任务、提供晋升机会等。
- **过程型激励理论**:
     - **弗鲁姆期望理论**:公式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指员工对奖励的重视程度,期望值指员工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获得奖励的概率。管理者要提高激励效果,需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与奖励的关系,提高奖励的效价,同时帮助员工提升工作能力,增加期望值。
     - **亚当斯公平理论**:员工会将自己投入与回报的比值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感觉不公平,会产生不满。管理者要确保薪酬、晋升等分配公平,及时沟通解释,消除员工不公平感。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如斯金纳强化理论,通过正强化(奖励)、负强化(撤销不利刺激)、惩罚、自然消退等手段,塑造和改变员工行为。管理者可根据员工行为表现,灵活运用强化手段,如对积极行为及时奖励,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 **激励理论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方案。例如,对于新员工,可通过满足其生理和安全需求,提供培训和指导,帮助其快速适应工作;对于老员工,注重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给予更多自主权和挑战性任务。同时,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确保激励措施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心理与行为特征**
    - **群体概念与类型**:
    - **概念**: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如项目团队、工作小组等。
        - **类型**:按群体的正式程度可分为正式群体(如部门、科室)和非正式群体(如兴趣小组、老乡会);按群体的功能可分为命令群体(基于组织结构形成的群体)、任务群体(为完成特定任务而组成的群体)、兴趣群体(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形成的群体)、友谊群体(基于个人友谊关系形成的群体)等。
 - **群体心理现象影响**:
     -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如公司规章制度、团队约定等。群体规范对成员行为有约束和导向作用,能维护群体秩序,但也可能限制创新。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群体规范,引导成员积极行为,同时鼓励适度创新。
     - **群体压力**:是群体对成员施加的无形压力,使成员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适度的群体压力可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成员抵触情绪。管理者要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合理引导群体压力,避免过度压抑成员个性。
      -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相互吸引的力量。凝聚力强的群体,成员合作紧密,工作效率高。管理者可通过共同目标设定、团队建设活动、公平待遇等方式,增强群体凝聚力。
 - **群体决策特点与方法**:
     - **特点**:群体决策集思广益,信息全面,方案多样,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决策过程耗时长,责任分散,可能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例如,企业新产品研发决策,群体决策能综合多方面意见,但协调各方意见需花费时间。
      - **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鼓励成员自由发挥创意,不批评他人意见,最后筛选可行方案)、德尔菲法(专家背对背匿名填写问卷,多轮反馈,达成共识)、名义小组技术(成员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