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襟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襟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襟之祭的礼仪,金代高襟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襟神位。清代无高襟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等。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2)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人成年人行列的男子的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3)飨燕仗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察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伙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官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节的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礼仪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4)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5)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大月祀中溜,秋杷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官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6)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到了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