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消费者面对消费1元钱还是储蓄1元钱时,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消费1元钱带来的效用与储酱1元钱加上利息在未来所带来的效用比较。如果将来的效用大,就会放弃消费,进行储蓄。因此,消费者储蓄的决策最终由利率 决定。
(二)劳动供给决策
家庭所拥有的时同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最多有24小时,劳动供给决策就是把其中的多少时间用于劳动。一个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把多少时向用于闲暇,取决于工资,比如说,每小时工作工资是多少。工资的变动通过替代效应和收人效应来影响劳动供给。闲暇是没有收入的,享受闲暇就必须放弃工作所能得到的工资一所放弃的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引起的工作对闲暇的替代。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资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对闲暇的需求也增加。增加闲暇必定成少劳动时间,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
随着工资增加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人效应对劳动供给起着相反的作用。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人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如果收人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随着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决定了劳动供给决策。
(三)闲暇与时间的配置
我们必须合理做好自己的时间预算,正如对货币要进行预算一样。假定在完成所有的学习和工作后,你一天有3小时的自由时间,那么,你分配时间的最佳方法应该是什么呢?消费者选择的一般法则是:当你花费在每一种活动上的最后一分钟的边际效用相等,你就能最佳地利用你的时间。
例如,你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各门功课的成绩,你应该在每一门功课上花费相同的时间吗?当然不是的。如果花费在英语上的最后一分钟产生的边际知识量大于经济学,那么,把学习时间从经济学转移到英语上面,直到花费在每门功课上的最后一分钟所产生的知识增量相等,那么,我们认为你的时间就安排得最好,你的知识总量就会提高。
(四)投资决策
把收入中消费之后的钱存人银行,称为储蓄;如果用来购买股票或债券,则称为投资,投资有多种形式,包括购买股票与债券的金融资产投资;购买房地产、艺术品等实物投资:用于教育支出的人力资本投资等。
决定人们采取什么投资形式的是每种形式的未来收益率。在现实中;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不会只投资于某一种形式,即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是说要对风险与收益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以使投资的预期未来收益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