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供给最的变动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对投资和总需求的影响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
(一)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这样,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 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那么,货币最是如何影响利率的呢?而利率又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呢?凯恩斯主义以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与债券这两种形式的假设作为货币量可以调节利率的前提。在这一假设与前提之下,债券是货币的替代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只能在货币与债券之间做出选择。持有货币无风险也没有收益:持有债券有收益也有风险。人们在保存财富时总要使货币与债券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供给最增加,人们就要以货币购买债券,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货币供给最减少,人们就要抛出债券以换取货币,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
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投资是总需求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会影响到总需求和国内生产总值。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是货币供给量,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就是公开市场活动、改变贴现率和改变准备率,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活动。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中央银行要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国民经济。
在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就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等。
在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就要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