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成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以制止通货肆胀和调控经济的一种政策,因为控制的重点是工资,故称收人政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特别是由于工资成本的增加而引起的,要制止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工资增长,而要有效地控制工资增长,还要同时控制价格水平。
国家之所以要采取收人政策,是由于战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达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
如果此时政府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措施,,可以轻易地遏制通货膨胀,但国家必须蒙受失业增加、经济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而收人政策正好是旨在既防止失业又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如荷兰、瑞典.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等,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曾普遍采用过这一经济政策。居民收人政策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工资一物价冻结
工资物价冻结,即政府用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或者规定工资与物价的提高必须通过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的政府部门批准。在市场经济国家,这种措施一般只是在战争和自然灾害背景或是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才能采用。例如,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为了控制当时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宜布工资与物价冻结3个月,并由政府专门成立的生活费用委员会强制实行。这种方法虽然能有效且迅速地制止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所以不能经常或长期使用。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价格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将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调,从而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困难,所以,一般不宜采用这种措施。 (二)工资一物价指导线
工资物价指导线,即政府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其他因素制定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遁应的工资增长和价格增长事,规定出工资与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所以又称”工资指导线”然后政府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宜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导人执行,工会和企业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要根据这一规定确定物价上涨率,如果工会或企业违反这一规定,使工资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超过了这一指导线,政府就会以税收或法律形式对工会或企业进行惩罚。这种做法比较灵话和有效,在1970年以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
工资一物价指导线还规定货币工赀增长率不得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例如,192年美国街尼迪政府规定全国的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必须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保持相同水平,当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3.4%,即货币工资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3.4%,现在这种做法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对控制通货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中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是不一致的,有的经济部门发展迅速,劳动生产率高,需要用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更多的工人,工资增长率的限制就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发展了。对那些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工资的增加会引起成本增加与物价上升,反而不利于制止通货膨胀。
(三)税收刺激计划
税收刺激计划就是以税收为手段来控制工资增长的一项经济政策,具体做法是政府规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即工资指导线,并在实施过程中以税收为手段进行调节。如果企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这一指导线,政府就课以重税;如果企业的工资增长率低于这一指导线,政府就给以减税,美国卡特政府在1978年曾提出过这一政策,但遭到企业与工会反对,也被议会否决,从未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