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成考函授《宪法学》学习课程—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院校:河南科技学院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25-03-10 10:22:09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后,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首先要考虑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要考虑到国内的民族关系。所以,在一般条件下,无产阶级应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即单一制国家。列宁曾指出:“我们在原则上反对联邦制,因为它削弱经济联系,它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合适的形式。”我国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确定这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根据的是我国的历史传统、具体国情以及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我国具有统一的历史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

    早在秦朝,我国就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之后虽有过几次短暂的制据和分裂,但国家统一的局面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从未实际出现复 合制的国家靖构形式。国然的有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建立地区性国家政权的历史,但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初,都以中国时建正统自居,把中华各民族纳人其封建版图。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都把国家统一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统一理念深入人心。至今延续的这一悠久的历业传统,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统一,才能带来各民  族的团结、繁荣和发展。

    2.我国各民族之间历来拥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

    从民族关系和各民族的居住现状来看,我国56个民族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同时,又与其他兄弟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杂居,即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中互通有无,建立了相互帮助、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经过历史上多次大的民族融合,我国形成了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构成了统一的单一制国家的民族基础。在各民族的交往史中,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是主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城自治的民族政策逐渐形成并付诸实践。

    3.建立单一制国家,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历经数千年,我国各民族在人口迁徙、通婚、互通贸易的过程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为抵御外侮,撰脱帝国主义压迫,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和各民族的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时至今日,国际敌对势力仍在千方百计地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离间民族团结,收买和培植敌对分子,阴谋制造分裂话动。各族人民只有紧密团结,坚决抵制各种颠覆、破坏和侵略活动,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保卫各族人民的革命成果。建立并维护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4.建立单一制国家,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仅汉族高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了休成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联系,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而言,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城广网、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在很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各自优长,使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总之,我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现实情况,为我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建立单一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