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刑法学。我们研究刑法学,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服务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②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基点。我们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中,既要顺应世界范围内刑事法律发展的大趋势,也必须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状况。例如,在犯罪概念的规定、刑罚体系与种类的设置、某些具体罪名的增设与否问题上,都不能脱离现阶段国情,盲目向西方国家看齐。
如我国现行刑法采用的“定性加定量”的犯罪概念,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限缩刑法的打击范围,这符合我国的治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实国情。再如,我国目前的死刑政策是“保留死刑、严格限制死刑适用、逐步减少死刑罪名”,这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
其次,要强化刑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待点。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蓬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步人了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犯罪的形态、手法等也不断发生变化,刑法学面临诸多新情况、新向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如虚拟财产的保护向题、个人信息和数据权利的保护问题、人工智能引发的刑事责任问题等。
最后,要善于总结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实践经验。对有效的经验应当进行适当的理论概括,努力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命题,以丰高和发展刑法学研究,并有效地指导立法和司法实政。对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应当理性、客观地进行检讨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案,以促进立法完静与司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