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意义功能与价值的内涵特征
正如上文所述,包括德育在内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失落。众所周知,在现代教育中,知识技能教育排挤乃至压倒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这种单向度的、无视心灵和意义的教育当然是不健全的,而如此维度上的德育早已经演变成一种知识教育,无法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
由此而论,德育必须改片面的唯知识主义和技术实用理性的纯知识教育模式为全面教育的模式,也就是一种侧重于人性的德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们追求的是“智德双修”的“目的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兼容;在这种模式中,我们需要大力加强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而所谓人文意识或人文诉求,也就是以道德力量来对抗本能和理性万能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与颠覆,使人们能够更多地从主体的内在意识去寻求外在世界和人生的最终意义。杜威曾经提出“道德即教育”或“教育即道德”的深刻命题:“道德意味着行为意义的增长,至少它意味着这样一种意义的扩展:这种意义是对诸种条件观察的结果,也是行为的结果。它的全部是不断增长着的。⋯⋯在道德这个词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道德即是教育。”这种寓道德和意义于教育之中的思想,不仅是人类自我教育的伟大传统,也是人类道德认识的光辉结晶。
如此,德育就不能逃避人生意义这一学生人生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在诺丁斯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探讨下列活动和事物:沉思、幽默、诗、仪式、歌曲和舞蹈等。这些活动都是在人生意义追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关怀和追求生活意义、创造和体验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首先成为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之间更好地进行意义的建构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关怀生活的意义。同时,这种对生活意义的关怀教育必须以开放的探索和讨论为主,而不能沦落为让学生接受一些可以用标准化考试来检验的所谓事实。具体来说,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