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宏大蓝图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以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为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逻辑上推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几大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础,而且会使未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提出:“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进一步指出,只有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根据这个特征而命名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曾经提出过实行公有制的主张,但是没有认识到公有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更没有认识到有些公有制也可以存在着异化现象,可以和剥削制度并存。所以,他们就不可能明确提出未来要实行哪种形式的公有制。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明确提出来,未来社会要实行全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种形态的公有制。所谓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就是说,整个社会只存在唯一一个经济主体,这个经济主体就是整个社会。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的经济主体。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它是指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社会成员摆脱了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不受限制地、不计报酬地、自觉自愿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则按照每个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合理需要分配消费品。为了使人们各尽所能地工作,首先,是在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基础上,造就一代新的全面发展的人,也即他们从旧社会分工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能按照自己的才能、天赋和兴趣,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和调换工作,以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个人最主要的生产力的完全解放。其次,人们要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彻底克服从资本主义制度遗留下来的雇佣思想和小私有者思想的残余,同时彻底克服把劳动看作是生活中的额外负担,看成只是个人为了获得更多消费品的权利这种狭隘眼界。
“按照需要分配”,最早是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中提出的。不过,按需要分配带有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批判时,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分配原则不应是“按能力计酬”而应是“按需分配”。他们认为,“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在当时,对按需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还没有从经济发展规律上加以科学的论证。直到1875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动规律作了深刻的、系统的考察之后,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把按需分配原则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人的劳动而不是特权或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它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也即就其用“劳动”代替资本作为分配标准而言是平等的,但就其把劳动这同一个标准运用在不同情况的人身上而言又是不平等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分配方式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生活资料的分配,从而实现分配的真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