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章阅读的本质功能
1.信息解码
阅读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①心理上的感知是解读的基础,而理解即信息的解码才是阅读的核心。尤其是沉浸于文字符号之中的大量潜在信息,需要读者根据存储于自己大脑中的某种与作者共有的“编码本”,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其深层的规律还未完全搞清。
2.文化浸润
阅读是接受特定文化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种特定文化传统的体现,都能传递出某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习俗行为等。作为语文读本,中外的选家都十分重视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浸润。如席慕容的散文 《燕子》,通过父亲误听《送别》歌词,以及自己误认台湾的乌秋鸟为长城外老家的燕子,表达了几代人那种失落感,文中中华民族那种文化的凝聚力,稳定统一的价值取向,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心灵沟通
解读是两颗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我们在解读文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有的产生冲撞,有的发生共鸣,有的融为一体。因为文章的深层总是潜藏着一颗涌动的心灵,作者也是在用自己的心和生命体验着作品的思想内涵。有许多作家论述过这个问题。罗兰在《读书是谈心》 中认为,我喜欢书,只因我喜欢享受与作者灵犀相通、莫逆于心的那点乐趣,是完全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因此,书对我来说是朋友,而不是严师。读书对我来说是谈心,而不是受教。说到这里,似乎我的喜欢读书而不用功,已经有了适当的解释。抛开那些被迫为应付考试而“读”过的书之外,我略一回顾,就已发现,在我这几十年生命旅程之中,伴随着我的都是一些面目温和、态度可亲的书籍。她们都是我的朋友,曾经为我解闷、解惑,曾经和我融洽地做着心灵上的款谈,曾经逗出我的泪与笑,曾经激发我的爱与恨。也使我在无形之中,对人生苦乐,多有了一番会心。